哭丧仪式在汉晋时代兴起,到南北朝时更加流行。最早由执绋者唱挽歌送丧的风俗,起源于汉代,确切地讲,是从汉武帝开始的。挽歌的代表性作品是《薤露》和《蒿里》,这两首通行西汉的挽歌,相传是田横门客的作品,可以说是迄今为止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挽歌。
哭丧仪式贯穿在丧仪的始终,大的场面多达数次,而出殡时的哭丧仪式是最受重视的。出殡的时候必须有全体后代尤其是男人们“唱哭”,否则按照民间旧俗就会被视为不孝。
哭丧仪式的形式灵活多样,既有“随心翻”的散哭,也有内容受限的套头和经。散哭没有限制,想到什么就哭什么,搭着什么就唱什么,内容主要是倾诉对死者的思念之情,自责对长辈的不孝,悲叹自己的苦难身世。套头主要有“抱娘恩”、“十二个寻娘”、“十二月花名”等,哭的时候是哭别人的好处,诉自己的苦楚。而“经”则是结合丧葬仪式来唱的,如“买衣经”、“着衣经”等。
哭丧仪式的内容丰富多样,既包括对死者的哀悼和思念,也包括对长辈的感激和敬仰。在哭丧过程中,人们会倾诉自己对死者的深厚感情,表达对死者的怀念和不舍。同时,也会回忆死者的生平事迹和美德,表达对长辈的敬仰和感激之情。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哭丧仪式也在逐渐演变和简化。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更加注重实用和便捷性,因此一些繁琐的哭丧仪式逐渐被省略或简化。然而,哭丧作为一种传统的丧葬习俗,仍然在中国乃至东亚儒家文化圈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