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寒衣节有哪些讲究?
寒衣节相传起源于周朝,意思是农历九月开始天气逐渐转凉,人们也开始为越冬添置御寒的衣服,因此寒衣节也被称为“授衣节”。但由于十月刚入冬,九月授衣过早,宋朝时期这一习俗就被移至十月朔日,也即十月一。
寒衣节的习俗有哪些?
寒衣节当天,人们会准备供品,包括五色纸(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冥币、香箔等。五色纸有的中间还夹有棉花,象征衣物。
晌午吃过饭后,家人会前往祖坟,烧香点蜡,把供品摆放整齐,然后下跪磕头。接着在坟头划一个圆圈,将五色纸、冥币置于圈内,点火焚烧。有的人家还烧用五色纸糊成的豪宅、汽车等“奢侈品”,一边烧,一边念叨对逝世故人想说的话。
民间在十月一日,不仅要为亡人送寒衣过冬,生者也要进行一些象征过冬的传统活动。例如,山区会兴吃荞面、莜面,而江苏大丰一带则有吃红豆饭的习俗,以纪念一位因抗争地主而被砍死的放牛娃。
古代寒衣节的讲究:
在古代,寒衣节也是民间改善生活的日子。人们会准备一些丰盛的食物来庆祝这个节日。
像在北方地区,寒衣节还是开炉的日子。人们会在这天整理火炉、烟筒,并试着生火取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