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事中的封土,指的是在丧葬仪式中,将坟墓封闭并堆土成包的仪式或行为。
封土即俗称的坟头,指墓穴都在地表以下,但通常下葬后并不会把土填平成跟地表一样平,而是高出地面堆出一个土丘。这一习俗大约形成于春秋时期,《礼记•檀弓》中即有“土之高者曰坟,葬而无坟谓之墓”的记载。
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这个土丘就叫做坟头,象征着对逝去亲人的怀念。
对于帝王,由于这个土丘往往很大而且很气派,为表示出帝王的身份,专称为封土。封土不仅体现了古代帝王对于死亡和祭祀的理解,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等级制度下的墓葬文化。
自秦汉时期帝王陵盛行的方上形封土,一直延续到宋代。唐末五代时期不少的帝王陵封土出现了圆形(即馒头形)。
北宋时的帝王陵墓又恢复了秦汉旧制的方上坟头(宋时称陵台),但是规模已经小得多,并且发展为重层方上的形式。
到了元代,又回到了远古时期墓而不坟的古制,地面上没有任何封土标志。
从明清时期起,帝王陵的封土完全改变了方上之制,采用了宝城、宝顶的形式。这种建筑形式是在墓穴上面砌筑一个高大的砖城,然后在砖城内填土,使土高出城墙形成一个圆顶。
封土的作用有哪些?
封土可以帮助人们更容易地找到和确认坟墓的位置,便于后人的祭拜和纪念。
封土的规模越大,越能彰显墓主人的身份和地位。在古代社会,阶级分明,不同身份的人所使用的封土规格和形制也有所不同。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盗墓贼的侵扰,保护墓穴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