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殡葬行业有着5000年的历史,作为一种创建社会文明的特殊载体,它集哲学、宗教、礼仪、历史等于一身,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核。翻开中国有文字以来的最早的历史记载,从甲骨卜辞中,我们看到早在殷商时代,殡葬就不只是殡葬,而是融入了很多尊祖、敬宗的活动记录,是名副其实的“文化活动”。在儒家经典《孝经》中,也有专门一个章节“丧亲章”, 从殡葬的角度讲述仁爱礼仪, 解读孝道伦理。因此,用现代人的语言说,殡葬业本就是“跨界” 的。殡葬的背后,是生命哲学、礼仪文化、伦理教育,是中国人的血脉延续、精神传承。如果说外国人的信仰在教堂里面,那么中国人的信仰就在于祖宗的灵位,后代的福祉,在于这个看似边缘其实却深入中华民族血脉的殡葬行业。
国外殡葬业成功跨界的案例
放眼世界上名闻遐迩的公墓,他们之所以经历百年而不衰,超越了土地、金钱甚至政治等多种因素,成为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宝贵文化财富,并非因为他们在殡葬本身做得如何与众不同,如何出类拔萃,而是在于他们融合了更多行业、更多产业、更多领域的文化元素。换言之,是跨界成就了这些百年名园。比如,位于巴黎东部的拉雪兹公墓,每年到访的游客200万以上,是全世界名闻遐迩的景点。但它1804年5月1日建成时,巴黎人并不认同,因为他们不愿意死后葬在高地上。1804年,拉雪兹公墓只安葬了13位逝者,1815年也只有2000位。很明显,在单纯的殡葬领域,拉雪兹可谓举步维艰。直到1817年,巴黎市政府经过精心策划,将西方家喻户晓的情侣艾洛伊斯和阿伯拉尔的遗体迁葬到这里。之后莫里哀、拉封丹等文化名人相继入住,拉雪兹也突破了公墓的单一范畴。1962年,拉雪兹的3万余座陵墓包括巴黎公社社员墙,被列入历史古迹附加遗产名录。1993年6月,拉雪兹公墓整体被列为历史遗产。如今,拉雪兹公墓的土地早已售罄,作为单纯的公墓,它似乎应该到了封园闭户的“风烛残年”。但拉雪兹在历史、景观、古迹等方面的成功跨界,已经让其成了一座历史和艺术的殿堂,一处荷载着巨大忧伤与无穷希望的独特景点,充满了浪漫和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