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一个月,清明将至。这是生者与逝者对话的季节,也是城市殡葬观念悄然变迁的刻度尺。近年,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观念的不断革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目光投向节地生态葬,这一新型殡葬方式正逐渐走进大众视野。其实,上海早在2000年就开始推行节地生态葬了。这25年来,越来越多有社会影响力的名人、学者选择以节地生态葬的方式长眠:例如在上海福寿园中,“红房子”医院创始人王淑贞长眠于七星亭内;曾执导《今天我休息》《李双双》等影片的导演、编剧鲁韧选择了“从大自然中来,又回到大自然中去”的花坛葬;中国外科病理诊断奠基人之一的顾绥岳则是“入室为安”的室内葬……每年,上海癌症俱乐部都会聚集在一起集体送别“爱友”,他们选择的是花坛葬,不保留骨灰,平均每人仅占地0.05平方米。这些名人与病友的影响力,很大程度上带动了上海节地生态葬的认知度普及,带动更多人跟随前人的脚步。此外,选择海葬的家庭数量这几年也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市民陈女士一家在母亲去世后,毅然选择了海葬。她表示:“母亲生前就特别喜欢大海。而我们兄弟姐妹在不同城市工作,要是买墓地,以后祭扫很不方便。海葬对我们来说,既符合母亲心意,又经济实惠。”在这场观念转变的浪潮中,年轻人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在社交媒体上,有关节地生态葬的讨论热度持续攀升。许多年轻人认为,节地葬并非寒酸、局促的象征,而是一种顺应时代发展、环保且富有意义的选择。他们不再将墓地的奢华程度与对先辈的情感划等号,更注重安葬方式的环保性、可持续性以及对逝者个人意愿的尊重。一些年轻人甚至早早规划自己的身后事,选择节地生态葬。正如一位网友的留言:“想要树葬、花葬或是海葬,希望未来我的孩子们在清明节,就像古时的上已节,可以带着爱人孩子去踏青游玩,享受难得的春季时光,而不需舟车劳顿地来看一个石碑。”这种观念的转变,背后有着多重因素。一方面,随着环保意识的普及,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土地资源的珍贵。另一方面,社会的多元化发展让人们的观念更加包容和开放,对生死的理解也不再局限于传统模式。此外,各地政府也纷纷出台相关政策,鼓励节地生态葬。如今,节地生态葬逐渐成为越来越多人认可的殡葬方式。这不仅是一种安葬形式的改变,更是人们对生死观念、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多方面认知提升的体现。
在人生终点站,用最简单的方式“回归自然”
2025-03-06
昆明墓地网
94
以上就是关于“在人生终点站,用最简单的方式“回归自然””的全部介绍,如果需要咨询或了解更多,请点击电话咨询13888577943(直接拨打)
昆明墓地网提供:昆明各大墓地、公墓、陵园的相关咨询及销售服务;选墓地、看风水、殡葬白事一条龙等专业服务;昆明购墓全程服务,免费购墓顾问,免费陪同看墓,免费专车接送,联系电话:13888577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