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葬工作为啥这么难?一位网友这样说:社会事务工作纷繁复杂,其中属殡葬工作尤其最难办,不只是现代社会,从古至今都是块难啃的硬骨头。其他事情大多数都是单一事项,比如教育、医疗、养老、生育、救助,这类事务主要围绕钱、设施、人员队伍三个方面,且事情的链条相对较短。但殡葬工作不一样,其涉及面广,事情链条长,占用的资源情况复杂。
首先,殡葬事务与其他纯社会事务不同,其涉及到了思想领域,不同的宗教信仰有着不同的殡葬仪式和传统,这也是我们把“移风易俗、破除迷信”作为殡葬改革目标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殡葬改革中贯彻唯物主义殡葬观,让人民大众从迷信的殡葬意识中觉悟过来,理性地认识死亡现象,从而远离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的殡葬习俗,这也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解决倡导殡葬改革的初心和目标。然而,这个目标实现起来是艰苦的,要经历大量的细致工作,且认识和行为的转变不是仅仅一个规定能解决的,这是第一难。
其二,在历史的长河中各地各民族都形成了自己认可的殡葬方式方法,尤其对死亡和鬼神文化的忌讳,使人们产生了思想惯性难以改变。这种几千年农业社会形态下形成的殡葬规矩,与城市化境况下的城市新式殡葬活动形成矛盾和冲突,如遗体火化、生态葬、骨灰撒海等,农业社会殡葬文化与城市化新式殡葬的矛盾,本质上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碰撞。
其三,“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地理环境差异导致不同地区的风俗文化存在显著区别。各地自然条件不同,使得殡葬形式丰富多彩,与提倡的“一张蓝图划到底”的殡葬统一管理模式形成矛盾。幅员辽阔的云贵川山区、大西北的黄土沙漠地区,延续了几千年遗体土葬,并不存在“死人与活人争地”矛盾,那些葬入土地形成的坟墓,几代后基本都恢复了大自然原有的模样,而现在建造的花岗岩坟墓反而成为永久抹不去的设施,所以规定每个乡镇都要建公墓是否符合?另外,要求偏远地区的老百姓翻山越岭把遗体送到火葬场火化是否必要?各地的自然环境不同,需要有柔性的殡葬政策,客观现实与政策理想之间的冲突也是殡葬事情难搞的又一重要原因。
第四,公益目标与经济现实的矛盾是殡葬事情难搞的现实困难。殡葬改革目标之一,是减轻人民的丧葬负担,节约资源,也就是当前提倡“公益殡葬”。但是,很多人理解的“公益殡葬”被简单地解释为了“免费殡葬”或“政府殡葬”,即政府出钱的殡葬,这既违背了国家社会保障政策对殡葬事务的经济安排,又增加了政府财政负担,“免费殡葬”是理想中的东西,现实并不可行,已经引发了殡葬行业的思维混乱,成为现在就要解决的紧迫问题。殡葬说到底是人对人的服务,本质是居民服务行业,所有的服务都有服务成本,既然有成本就必然有成本分担问题,接受服务一方承担成本是公平合理的事情,至于这个成本是高是低以及是否合理公平,是管理问题,并不影响接受服务方的承担成本的责任,不能因为殡葬服务提供方出现了服务价格虚高、垄断经营等问题,就让各地公共财政去承担本应由服务接受者承担的付费义务,所以,管理思想上的混乱不堪,是殡葬乱像重要原因。
第五,殡葬设施与城市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也是殡葬事情难搞的重要原因。城市化加速导致城市建设用地扩张,挤压殡葬设施空间。例如,一线城市公墓用地紧缺,引发“死不起”“墓地涨价”等社会问题。殡葬工作,从古至今都是块难啃的硬骨头。它像团乱麻,牵扯到文化、信仰、地域、经济方方面面,剪不断理还乱。要破解这一难题,需因地制宜、文化疏导、公益为本、加强监管、科技赋能,逐步构建适应现代社会的殡葬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