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以推进祭祀文化创新发展为使命的话题在这个时代发出的叩问中,“应有”二字值得关注,它意味着对现实存在的祭祀文化的超越,蕴涵向着期望中愿景的提升。由于祭祀文化的各个方面均有其个性特色,我们很难在具体操作方式上去做统一的规定和描述,但从原则上把握祭祀文化的发展愿景和方向,颇能为人们所认同。在现代社会,我们的祭祀文化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首先,遵循现代社会伦理原则。
祭祀从来都是按伦理关系进行的,符合伦理关系的祭祀活动才会被确认,得到普遍施行,这是所有祭祀文化、祭祀活动必须遵循的第一原则,是社会人际关系必须遵循的基本条款。现代社会伦理原则主要是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中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四项构成的。但需注意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又是在遵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取向的大前提下实施的,与这两个层面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相割裂的价值准则是无法实现的,进而也就不可能建设成为先进的现代祭祀文化。再者,就公民个人层面来说,这四项价值观先后排序也是颇有讲究的,爱国居首,是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敬业居次,是个人与事业及同业者的关系;再次是诚信,涉及人品、品质;友善是个人接人待物的态度、风格,彰显个人风范,提升个人亲和力。由此可以看出,现代社会伦理关系不仅包括个人与他人的关系,还包括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如遵纪守法;个人与社会组织的关系,如诚信服务、不欺诈等原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时代伦理关系的完整图谱,依照这个图谱对逝者作出人生评价,祭祀更具有合理性、时代感,这样做才是我们所追求的祭祀文化。
其次,遵循适应性原则。
我们应有怎样的祭祀文化,显然不限于现实中所存在的祭祀文化,还包含了民众所期望的文化创新性祭祀文化。这种创新应具有多重适应性,既适应家庭、社会各级组织、城市地域关于文明精进的要求,又要适应所处时代的价值观体系,还要与科技水平、人们的科学观念相适应。既然文化是“人类的生存或生活方式(或样式)”,那么它就与社会经济生活状况相关联。例如,当几十年前城市居民住房面积非常狭小时,家祭就是难以从容实现的。只有当居民住宅空间较为宽敞时,家祭文化才能日益兴起;只有当绿色发展观念和文化生命观被人们深度接受时,新的绿色、文明祭祀文化才能在人们心中牢固确立。祭祀文化的演变一方面遵循着文化自身的发展规律,具有对时代的适应性,另一方面又会因人为积极地推动其改革而较快发展,存在着对改革推进的适应性。所以适应性原则也是具有积极进步意义的文化特性之一。
再次,遵循特色化原则。
人们需要的祭祀文化应是具有特色的,虽然祭祀文化给人的印象往往是:在时间上沿袭传统,在空间上采取从众行为,缺乏改革创新的活力。但跨越时空的考察就会发现,它实际呈现出各个时代和地域的特色。任何文化和它的特色是紧密联系,二位一体的。我们所需要的祭祀文化应是具有新时代和本地域特色的祭祀文化。特色造就祭祀文化的丰富多彩,满足人们不同祭祀目的、层级对象和人文情感的需要。或许有人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既然强调祭祀文化特色化,那么前两年颁发的《昆明文明祭扫礼仪指引》,两者间是否产生矛盾呢?《指引》统一的是“文明”这一原则,引导祭扫活动向高层次先进方向发展,在此前提下,祭祀文化尽可百花齐放,各具特色。因此二者的关系是相互补充借鉴,而非冲突。同时满足祭祀活动两个特性的发展需要,这本来就是文化与生俱来的本性和优势。
最后,遵循审美原则。
审美追求从祭祀文化的历史源头便存在。无论从祭祀活动产生的动因,祭祀形式的思、赞、敬、奉来说都包含着人们对情感美、行为美、形式美的追求。祭祀文化美在历史长河中奔流不息,美的形态可变,审美的总体追求迭代继承,这是祭祀文化发展进步的根本动力之一。人们的审美追求是受审美观支配的。每个时代人们的审美观决定着祭祀文化的审美判断和审美取向。每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以龙翔九霄、高歌盛舞,展示了欢乐祥和、崇高统一之美;各地殡葬组织举办的各类公祭、共祭以及生态节地葬区的祭祀活动,展示着人们追思先人恩德,继承先贤优秀人生文化所怀有的情感之美;家庭祭祀中表达的感恩尽孝、墓前片语心言的深情对话,吐露着人间最真诚朴素的眷恋之美等多种审美元素。
遵循审美原则,少不了对既有祭祀文化的形式与内容进行甄别、筛选,去粗存精、存良剔莠、倡新抑陋,才能符合今天和日后的需要。诸如披麻戴孝、锣鼓喧天、恣意张扬、奢侈低俗应加以剔除,而敬畏生命、崇尚人生文化、生态理念、绿色祭扫应努力倡导。对“我们需要怎样的祭扫文化”这一问题的回答,不能仅从文化形态上描述,还应该从文化内涵的若干维度上勾勒基本框架,确定要义。符合现代社会伦理、适应现代社会需求、富有文化特色、引发审美体验,这四个维度,便是运用文化思维对这个问题进行思考应对的参照。我们需要怎样的祭祀文化,是文化的沉思,是殡葬行业的沉思,也是民众普遍的发问,时代的叩问。这不是一个封闭式问题,而是一个文化层面的开放式问题。本文的思考和探究,只是勾勒出了概略图景。这个问题更为完美的答案和结论,将在人们进一步的思考和实践中得到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