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的白事办理,现在多称为葬礼,严格地说,葬礼只是白事办理整套流程中的一环,现在人们习惯把白事办理称为葬礼。
常听到现在一些年轻人私下嘀咕,在农村办理白事或者葬礼的时候,有一种的现象让他们非常费解,那就是吃席的时候,人们还是有说有笑?实际上,这种现象不仅农村是这样,城镇的白事办理也差不多,吃席的时候,人们也是有说有笑。民间的白事办理,在诸多民俗中,是规矩比较多的大事,各种禁忌特别讲究,为什么人们有说有笑,就不是禁忌了呢?从民俗的角度来说,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民间习俗。一、白事被称为白喜事一般老人的去世后的白事,在民间被称为白喜事。民间总共分为两类喜事,一种是红喜事,一种是白喜事。红喜事的种类很多,结婚嫁女、乔迁新居、生日、庆寿、满月酒等,白喜事就一种,就是丧事,但有严格的限制。这种限制通常指亡者“年登寿满”才可以称为白喜事。“年登寿满”的意思是,亡者的年纪达到了“寿”的年龄。当然,年龄越大,“喜”的氛围就越浓,比如,有的地方七十岁亡故为喜丧,湖南湖北西部就有俗语说“七十归天顺头路,白事当着红事办”;有的地方则是八十岁以上才算喜丧。而对于“寿”的年龄,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规矩。比如,有的地方六十岁“称寿”,民间有俗语说,“五十九岁亡,还是短命人”,有的地方,主要是农村地区则降低了十岁,五十岁就可以“称寿”,于是,前面那条俗语也就变成了“四十九岁亡,还是短命人”。只要是到了当地规定的“寿”的年龄亡故,就可以称之为白喜事,白事操办就要隆重一些。没有达到“寿”的年龄亡故,白事就要办得潦草一些。
过去农村一些地方办得非常简单,尤其是没有妻室和子女的人亡故后,在家里停留的时间也非常短,有“朝死夜埋”之说,也就是葬得越快越好,也就没有办酒席之说,来帮忙的人就是简单吃饱饭。因此,过去民间白事办理,只有白喜事才有资格办酒席。不过,现在的民间不再讲这种传统规矩了,停放多久,办不办酒席由丧家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