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孝道习俗对关系亲疏的不同要求在农村白喜事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现象,虽然有一些人穿孝服或戴孝布,但孝服或戴孝布要钉上一块小红布,这些人一般是亡者的孙子孙女和外孙外孙女以下的晚辈。另外,未过门的儿媳和未办婚礼的女婿,也要钉上一块小红布。这就表明身份差别。
古代白事中有“五服”之别,也就是根据与亡者的关系亲疏,服丧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种。后来,民间不同地方将丧服简化为两种,一是直系亲属晚辈用白布做成衣服帽子穿戴,其他亲属晚辈则戴孝布,以此来分关系亲疏;二是全改为孝布,以孝布的长短来分关系的亲疏。在我国民间,特别是一些农村地区,还有一种孝服或戴孝布全部为红色,当亡者年纪为九十岁以上,有的地方为百岁以上,为了表示对亡者的尊敬,也为了体现丧中之喜,孝服或戴孝布一律用红布做成。这就正如《增广贤文》中所说的:“人见白头嗔,我见白头喜。多少少年亡,不到白头死”,人能可活到高龄,说明这样的人福气非常好,本身就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根据民间的孝道习俗,白事办理期间,忌讳“有说有笑”,一般只针对孝儿孝女而言,对孙子孙女和外孙外孙女的要求就要宽松一些。对于村里、街道的人,包括帮忙操办白事的人,就更没有特别的要求,只要不是故意对亡人不敬的行为就可以了。再说,丧事本来就是孝儿孝女本来就是伤心的事,旁人虽然也有可能感到很惋惜,但不可能让人们也一直陪着孝儿孝女一起伤心,一起保持庄严肃穆的神情,这在现实生活中也很难做到,也没有必要要求人们这么做。总而言之,村里、街道人在参加白事吃席和操办白事过程种,人与人之间的正常交往中的有说有笑,并不是对亡者的不敬。反而是他们能够来参加白事吃席和操办白事,这本身就是对亡者的最大尊敬。
以上白事办理的习俗,反映了我国民间对白事办理的包容性,以及对待死亡这种自然规律的超然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