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影响的角度来看从历史上来看,秦汉以前的平民百姓的土葬,并没有坟堆,埋葬后,坟墓的土与地面的平地一样。据《礼记》记载:“尊者丘高而树多,卑者封下而树少。天子坟高三刃,树以松;诸侯半之,树以柏;大夫八尺,树以栾;士四尺,树以槐;庶人无坟,树以杨柳。”这段话中的“庶人无坟,树以杨柳”的意思是,平民百姓的埋葬之地是没有坟堆的,可以种杨柳树。杨柳树可能就是埋地的唯一标志。如果杨柳被毁,埋葬之地也就消失了。
到了汉代以后,庶人可以立坟堆作标记,但是,那时的“尊者”的坟墓可以立石柱、石雕之物,后来发展为墓碑,庶民之坟只能堆起不高的土堆。这样的土堆极易被风雨抹平,最后消失。到了明朝以后,庶民可以立碑,但是,明代庶民只是少数,到了清朝的中后期,民间立碑才流行起来,平民百姓立墓碑盛极一时。我们现在看到的一些老坟的墓碑,大多是这个时候立的。有一些唐、宋的民间始祖、名人墓碑,落款的时间大多是在这个时期,以前应该没有墓碑,是后来补立的墓碑。即使是民间立墓碑的鼎盛时期,也只是一些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好的人家,才能能力立墓碑,大多数贫苦人家是立不起墓碑的。民间把立不起碑的坟叫“平头坟”,可能是由“贫头坟”演变而来吧,还有可能是秦汉前庶人没有坟堆,坟头是平的,后人沿袭这种称谓。立了墓碑作为标记,即便家里没有人扫墓,也是“有主坟”了,再加上有钱人家用石头砌坟座基础,实现了半硬化,坟墓的保存时间延长了。
进入民国时期以,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由于各方面众所周知的原因,农村大多数的坟都没有立碑。到了上世八十年代以后,特别是九十年代以后,立墓碑的风气恢复,很快就风行起来。古代一些坟地大多占据一些好地方,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民间很多祖坟地被用于各种建设,如建学校、工厂、机关、厂矿企业、园艺场、农场、水库电站等,大量的坟地消失.